第(2/3)页 朱妍玲:“……” 张潮道:“所以,这個‘签约作家’,我就不签吧。” 朱妍玲叹了口气,道:“我就知道说服不了你,社长还非让我来。这些条件对那些初出茅庐的作家来说有吸引力,但对你确实没什么用。不过还有一件事,不会让你为难,希望你能答应我。” “什么?” “来加入我们花城社的‘金牌作家团’。” “这又是什么?” “放心,‘金牌作家团’没有任何硬性的约束条款。主要就是在我们社出过畅销书的作家组成。平时我们会邀请你们来开个讲座、研讨会,还有去哪里采风什么的,你有空就来。” 张潮知道只是出版社笼络畅销书作家的手段,很早就有了,倒没有什么好拒绝的,于是答应下来。 张潮问道:“那还有一件事呢?” “有个很重要的客人想见你,到了沪上你就知道了。” 朱妍玲、张潮的飞机是下午2点多到的沪上浦东机场,又打车到了酒店。朱妍玲道:“你别穿这身迷彩服了,赶紧去洗个澡,换身便装。一会儿有客人想见你。” “……没带啊。训练有不许穿便服,就发了两套作训服,每天轮流换。我本来打算回学校以后,明天再来呢。谁知道你们这么急,刚出基地就把我拉来了。” 朱妍玲又无语了。只能让张潮先去洗漱,衣服谈完了再去买。 花城社给张潮订的是一个带有小客厅的商务套间,张潮洗漱换好衣服后,直接就能在自己的房间里见客。这也体现了花城社对张潮的尊重,并没有仗着关系不错,就把他当成“礼物”一样到处“送人”。 没多久,敲门声响起,张潮前去开门。只见花城社社长萧建国,还有朱妍玲,带着一个50多岁、风度儒雅的男士进来了。 萧建国介绍道:“张潮,这位是潘耀明先生,香港明窗出版社的社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 明窗社和明河社一样,都是金庸创办的出版社,但和只出版金庸自己作品的明河社不一样,明窗社是“对外营业”,最早的“卫斯理系列”就是由明窗社出版的。 潘耀明主动伸出手,和张潮紧紧握了一下,用港味浓厚的普通话道:“张潮同学,找你可不容易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