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中书令王献之回到建康,已是深秋十一月,东晋王氏在江东是豪门望族,王献之回到王府,只见临近道路车马拥堵,水泄不通。王府院墙外,更是有羽林卫仗剑把守,此时担任羽林监的正是谢安之子谢琰,谢琰一看是王献之走过来作揖道:“中书令怎此时才回京师?” 王献之道:“我奉旨赶往东川,战事不利,桓豁病故,故而迟归。” “中书令晚来一步呀” “今日回京,王家大院戒备森严,究竟出了何事?” 谢琰道:“实不相瞒,丞相昨晚过逝,今日太后前来吊唁。” 丞相王彪之是王献之的堂叔,琅琊王氏最为德高望重的当家之人,一听叔叔过逝,王献之大惊失色,说道:“临行之时,叔父多病,未曾想往来一趟...阴阳两隔...” 谢琰道:“中书令既有王命在身,请速往府上,呈报太后。” “多谢放行。”羽林卫让开道路,王献之匆匆来到府上,只见正堂白幡高挂,哭丧有声,多位随太后前来吊唁的大臣皆在院中等候。 正好尚书仆射谢安在此,王献之道:“仆射大人,太后安在?下官有要事禀告。” 谢安道:“不知桓豁怎样?” “大都督上月病故。” 一听桓豁病故,谢安心中明白,西征蜀川之事,前功尽弃,谢安道:“既然如此,随我去见太后。” 此时太后褚蒜子正陪王氏夫人说话,得知王献之回府,便转往前堂。谢安、王献之来到灵堂前,王献之奏道:“启奏太后,上月大都督桓豁病逝,东川兵马今已撤回荆州。” “桓豁他去了?” “去了,终年五十有八。” “王彪之离世,桓朗子又亡,文武二臣,皆撒手人寰,真让哀家痛断心肠。” 王献之道:“丞相、大都督皆朝廷要职,先后病故,朝政荒废,奏请太后尽早议定人选,以免耽搁政事。” “此事可奏于陛下?” 王献之道:“臣回京之时,已先往宫中,只因天子罢朝,未能奏报。” “天子罢朝?”褚蒜子眉间泛起一丝疑云。丞相病故,天子为表示哀痛,都有罢朝的惯例。褚蒜子说道:“昨晚丞相病逝,哀家让天子署理政事,哀家代为吊唁,几时传旨罢朝?” “这......” 谢安道:“中书侍郎车胤,宿卫宫中,辅佐理政,本不该罢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