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大战在即,何出此言?” 竺瑶道:“荆州奏报,秦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舟师七万,由巴水出川,向荆州进发,岌岌可危,如今腹背受敌,难有胜算,桓都督奏请皇上尽早议和,方为上策。” “议和?” “刀兵未见,一战未战,就要朕议和?” “秦天王苻坚,统一五胡,来势凶猛,又兼百万雄师,亘古未有,不如求和,以免江南半壁,造番兵祸害。” 孝武帝没想到桓冲不仅不进京,还力主言和,只听旁边丞相谢安怒斥道:“竺瑶!我等身为臣子,当尽臣节,大战在即,关乎兴亡,敌影未见,怎可丧胆?” 竺瑶道:“荆州人马不过七万,京师守军不过三万余,其它州郡,零散兵马,不足挂齿,秦军十倍于晋,无可比之处。” 原本东晋君臣以为秦军再多,也就能凑七八十万兵马,未曾想战时增兵达到一百二十万众,顿时,手足无措。孝武帝道:“此事容朕三思,先退朝吧。” ...... 司马曜这日来到崇德宫,拜见太后褚蒜子。褚太后道:“皇上亲政以来,朝事繁忙,就不用了来探望了。” 司马曜道:“嫂娘可知,前敌战事,接连失利,秦军大有收复江南之势。” “哀家何尝不知,西蜀、淮南都丢了,只剩江东一隅,皇上如临大敌,这副担子可不轻啊。” “嫂娘有所不知,如今儿臣已是无人可用,只得束手待擒。” 褚蒜子问道:“陛下何出此言?” 司马曜道:“事到如今,文官主战,武将主和,武将尚无斗志,一群文官又有何用?” “哦?”褚蒜子道:“听皇上这么说,倒让老身听着新鲜,那又是谁主和,谁主战?” “丞相谢安主战,大都督桓冲主和。” “丞相主战,理所应当,桓冲英武一世,为何主和?”褚蒜子问。 司马曜道:“淮南之战,襄阳告急,朱序再三求援,桓冲贻误战机,以致大败。如今桓冲毫无当年勇气,处处明哲保身。如今桓冲又藐视谢安等人,以为谢氏必败,劝朕早日求和,尚可保命。” “桓冲武艺非凡,胜过桓温;没想到胆魄却小,远不及桓温。”褚蒜子道。 “嫂娘说的极是,儿臣本想免桓冲之职,只怕逼反桓冲,献出荆州,倒戈投降,故而不敢妄动。” 褚蒜子不屑说道:“桓冲这点儿最像桓温,自以为是,狂妄自负。皇上应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万不能受桓冲要挟,而心生堕落。” “嫂娘之意,这桓冲用是不用。” “唉.....”褚蒜子道:“如此说来,只能让桓冲坚守荆州,保持中立,百万秦兵,务必引向建康,哀家设法迎战。” “可是京师周边手无重兵,如何御敌?” 褚蒜子道:“传丞相谢安、中书令王献之、中书侍郎车胤,往崇德宫进见,时危之日,哀家只能亲自排兵布阵。”太后褚蒜子万般无奈,只得牵出一群文官,共议克敌之策,真可谓: 初生牛犊不怕虎,长出犄角反惧狼。百万秦兵从天至,桓家顿失往日狂。 桓庾皆丢豪门气,江东望族赖谢王。四大家族重再看,不枉世代烟火香。 谢安、王献之、车胤一齐来到崇德宫,快步入殿,拜见褚太后和孝武帝。褚蒜子命人看座,褚蒜子道:“方才和皇上闲聊,听说秦军南下,文官主战,武将主和?” 谢安作揖道:“确是如此,大都督桓冲以为兵力悬殊,故而劝谏,割地谋和。” “这半壁江山,还有几寸可退,武将主和,岂不是天大笑话?” 谢安道:“朝中百官,争论不一,有畏惧者,有丧胆者,政见参半。” “那三位卿家,是何主张,当着哀家与皇上,不妨直言,皆不怪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