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年终的 “新约定”-《霓虹下的旧手机》

    腊月的阳光软得像揉过的棉絮,落在种植乐园的向日葵花丛上,把那些半垂的花盘染成了暖金色。花茎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风一吹,水珠顺着粗糙的绒毛往下滑,滴在脚下的泥土里,晕开一小圈湿润的印子——那泥土里混着向日葵的籽壳味,还有刚翻耕过的腥甜,是这片土地最实在的气息。

    大家围坐在花丛旁的木桌旁,桌上摆着搪瓷茶缸,里面泡着晒干的向日葵花萼,水色是淡琥珀色,喝一口有清苦的回甘。张总监手里攥着本牛皮纸账本,指尖沾着点泥土——刚才他蹲在花丛边,帮老吴查看花盘的饱满度,还没来得及擦。“今年县域销量翻了三倍!”他把账本往桌上一放,声音里带着按捺不住的笑意,纸页被风吹得轻轻响,“尤其是西边的清溪村,王大叔家的苹果,用了咱们‘正品联盟’的溯源系统,客户一看扫码能查生长过程,订单直接排到了明年春天!”

    老吴坐在旁边,手里摩挲着一个陶制的小水壶,壶身上刻着歪歪扭扭的“肥”字——那是去年他孙子帮他刻的。听到“销量”,他突然直起腰,从口袋里掏出张折叠的图纸,展开时纸边都卷了:“新研发的‘太阳能水肥系统’下个月就试点!”他用手指点着图纸上的黑色线条,“你看这太阳能板,不用插电,晒一天太阳就能供三天的水,山区没电网的地方也能用,以后农户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挑水浇地了!”他的声音有点哑,是常年在田里喊的,却透着股笃定的劲儿,阳光落在他鬓角的白霜上,亮晶晶的。

    苏晴坐在木桌的另一头,怀里抱着本粉色封面的相册,封面上贴着个小小的向日葵贴纸。她翻开相册,指尖轻轻拂过照片上的笑脸:“育儿社群现在有 8000个宝妈了。”照片里,几个穿着碎花裙的女人正带着孩子种向日葵,孩子们的小手抓着种子,往土里按的时候,脸上沾了泥也不管。“我们帮 100个留守儿童找到了‘临时妈妈’,上周小娟的‘临时妈妈’还带她来这儿种了向日葵,说等花开了就寄给她在外地的爸妈。”苏晴说着,眼睛有点红,她抬手揉了揉,却笑着补充,“明年还要再找 200个,让更多孩子有人陪。”

    “爸爸!爸爸!”一阵清脆的喊声从花丛那边传来,浩浩举着张画纸,像只小雀儿似的跑过来,鞋底沾着的草屑掉在地上。他的棉袄拉链没拉好,露出里面印着向日葵图案的毛衣,跑的时候,毛衣下摆晃来晃去。“你看我设计的‘儿童花盆’!”他把画纸递到林舟面前,纸上用蜡笔涂得五颜六色:花盆是圆形的,外面画着小兔子抱着胡萝卜,还有个黄色的小太阳,花盆侧面画着一排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写着数字,旁边画着小芽、长叶、开花的图案。“这个格子能记录生长天数!”浩浩踮着脚,手指指着格子,“第一天种种子,画个小芽;第七天长叶子,就画两片叶子,这样小朋友就知道什么时候浇水啦!”

    林舟接过画纸,指尖触到纸面的粗糙感——那是浩浩用蜡笔反复涂画留下的,有些地方颜色都叠在了一起,把纸都蹭薄了。他看着画里的卡通图案,心里突然一动,像是有颗小种子落进了土里,瞬间发了芽。他蹲下来,和浩浩平视,手指轻轻点了点画里的花盆:“浩浩这个设计真好,明年我们就生产‘儿童定制款’,把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图案都印上去,再加上你说的生长记录格子,让更多孩子爱上种植,好不好?”

    浩浩眼睛一下子亮了,像落了两颗星星:“真的吗?那我还要画小熊的!还有小猪佩奇的!”他扑过去抱住林舟的脖子,脸颊蹭在林舟的毛衣上,带着刚跑回来的热气。周围的人都笑了,张总监伸手摸了摸浩浩的头:“咱们浩浩以后就是小设计师啦!”老吴也笑着说:“等花盆生产出来,我第一个给我孙子买,让他也种棵向日葵,跟浩浩的比一比!”

    夕阳慢慢沉了下去,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向日葵的花盘都朝着太阳的方向,像是在跟它道别。风里的温度降了点,却更暖了——那是人与人之间的热气,裹在风里,比阳光还让人舒服。林舟站起来,手轻轻搭在身边的向日葵花茎上,花茎很粗,带着韧性,像他这几年走过的路。他看着围坐的众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眼里映着夕阳的光。“明年,”他的声音不高,却很清晰,风吹着他的衣角,“我们要把智能系统推广到 100个村庄,让更多农户用上省心的技术;建 10个留守儿童种植乐园,让孩子们有地方种花草、学知识;还要让适老化产品走进更多社区,比如带放大镜的浇水壶、轻便的除草工具,让老人们也能享受种植的乐趣。”

    “好!”张总监第一个应和,手里的账本挥了挥,“我去跑县域,保证把 100个村的联系都落实好!”老吴跟着点头,把图纸叠好放进怀里:“系统我盯着,试点的时候我天天去田里,有问题马上改!”苏晴笑着说:“育儿社群这边,我跟宝妈们商量,让她们也参与到留守儿童乐园的建设里,多陪孩子们聊聊天、做做手工!”大家的声音混在一起,像风吹过向日葵花丛的“沙沙”声,满是希望,夕阳的光落在他们身上,把每个人的影子都拉得很长,叠在泥土里,像是跟这片土地许下了约定。

    晚上回家,客厅的灯是暖黄色的,浩浩已经趴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张“儿童花盆”的画。林舟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把画从浩浩手里抽出来,小心地夹在相册里,然后从书房的抽屉里拿出一个旧手机——那是十年前的款式,外壳是银色的,边缘已经磨出了包浆,像一块被岁月摸熟的石头,按键上的数字“5”已经模糊,却还能看出当年被指尖反复按压的痕迹。电池早就没电了,屏幕是黑的,摸上去冷冰冰的,却像个老伙计,安安静静地躺在林舟的掌心里。

    林舟坐在沙发上,指尖在旧手机的屏幕上轻轻划动,像是在抚摸过去的日子。他想起那个失业的下午——那是个深秋,房间里没开灯,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只有一点点光从窗帘缝里漏进来,落在茶几上的解聘书上。他坐在沙发上,手里攥着解聘书,指节都泛白了,心里像堵了块石头,喘不过气。那时候,他看到茶几上的旧手机,鬼使神差地拿了起来,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却发现手机里存着以前做农业调研时,农户们的联系方式——有王大叔的,有清溪村李婶的,还有很多他跑过的村庄里,农户们留下的号码,后面还备注着“苹果种植户”“玉米大户”。

    就是那部旧手机,让他突然有了想法:为什么不把自己懂的技术,用在农户身上?为什么不帮他们把好东西卖出去?那天下午,他抱着旧手机,坐在黑暗里,一个个打电话,问农户们的需求,问他们种庄稼时遇到的难题,手机没电了就充,充好了再打,直到窗外的天快亮了,他才发现,自己手里握着的不是一部旧手机,而是一条新的路。

    “爸爸,你在看什么?”浩浩揉着眼睛醒了,从沙发上坐起来,小脑袋凑到林舟面前,看到了他手里的旧手机,“这是什么呀?好旧哦。”

    林舟把浩浩抱到腿上,让他靠在自己怀里,手里拿着旧手机,指给浩浩看:“这是爸爸的‘老伙计’。”他指着手机外壳上的一道划痕,“你看这里,是爸爸第一次去清溪村,路上摔了一跤,手机磕在石头上弄的。那时候爸爸去跟王大叔谈合作,王大叔还说,‘小伙子,只要你真心帮我们,我们就信你’。”

    浩浩伸出小手,轻轻摸了摸那道划痕,像是在摸一个秘密:“那它现在还能用吗?”

    “电池没电了,不能打电话了,”林舟笑了,把旧手机放在浩浩手里,“但它告诉爸爸,只要心里有光,就没有走不通的路。你看,爸爸当年失业的时候,以为天要塌了,可就是这部旧手机,让爸爸遇到了张叔叔、吴爷爷、苏阿姨,还有很多一起做事的人,我们一起把种植乐园建起来,一起帮农户卖东西,一起陪留守儿童……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心里都有光啊。”

    浩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旧手机抱在怀里,像抱着个宝贝:“那以后我也要心里有光,跟爸爸一起建种植乐园,还要让我的‘儿童花盆’长好多好多向日葵!”

    林舟抱着浩浩,看向窗外——夜色里,远处的种植乐园隐约能看到几盏灯,那是守园的老人在巡逻,灯光虽暗,却很亮。他想起下午在向日葵花丛旁,大家一起许下的约定,想起张总监手里的账本、老吴的图纸、苏晴的相册,还有浩浩手里的画,心里暖暖的。

    十年前,他以为一部旧手机只是开启了创业路;十年后他才明白,那部手机开启的,是一段和一群人并肩前行的温暖旅程——他们像向日葵一样,朝着阳光的方向,一起生长,一起收获,一起把心里的光,照进更多人的生活里。

    林舟轻轻抚摸着浩浩的头,又看了看桌上的旧手机,嘴角扬起笑。明年的向日葵,一定会开得更艳;明年的约定,一定会实现;明年的他们,一定会走得更远——因为心里有光,脚下就有路,身边有并肩的人,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客厅的灯还亮着,暖黄色的光落在旧手机上,落在浩浩抱着的画上,落在林舟和浩浩相握的手上,像夕阳下的向日葵花盘,满是希望与温暖。这一章通过冬日种植乐园的温馨场景,将众人的成果分享、浩浩的童趣创意与林舟的创业回忆交织,让“新约定”不仅是具体的目标,更成为承载初心与温情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