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戬 (二十二)-《革秦》
            
            
            
                
    第(1/3)页
    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是支撑“礼”存在的根基。
    若是他们吃了苦头,那么国家哪里还会有什么和平稳定存在?
    届时,天下大乱,要远甚于如今。
    荀况不敢想象那种情景。
    秩序崩坏都已经酿成大量的战争,导致贵人不再那么贵,贱人不再那么贱,世道纷乱,层级分化不再明显,人心之中的邪欲日益增多,君子们的品德无法再维持世道的和平。
    那么秩序完全被打破之后呢?
    人还会信奉德行吗?
    失去了德行,人真的还是人吗?
    稍稍思考,便有些窒息。
    荀况严正看着鞠子洲:“鞠先生,过去的种种乱象,相生于下,是上无德而致使以下凌上之事发生。”
    “然则,君子之德固然,圣人之德日昭。”
    “其君无德,自有有德者感之,最终伐之。”
    “人之所以别于禽兽者,在于礼乐、在于德行。”
    “约德行而能成仁善,固礼乐而能有悲悯。”
    “其后才有世道之中,善念种种。”
    礼乐和德行约束人的兽性。
    礼乐培养出一致化的审美,德行约束出人对于人的同理心,由着这些,人类方不至于陷入邪欲,沦为禽兽。
    对于一般人,荀况会与他们讲虚,德行之好,礼乐之益。
    他惯用排比和各种修辞,以雄文带动情绪,从而获取到辩论的胜利。
    可鞠子洲的情绪是无法带动的。
    荀况能够判断得出来,这人跟自己的水平很接近,而且心智更加坚韧,思维逻辑更加明晰。
    这样的人,以不合于他的逻辑的话语同他讲话,根本激不起他的同理心,也根本无法由此带动他的情绪,干扰他的判断。
    所以荀况只讲利弊。
    礼乐、德行这些美好的东西,本身存在的意义,在荀况来看,就是好的。
    鞠子洲皱着眉,眉宇之间没有任何的思考和迷惘,只是有些戾气蠢蠢欲动。
    荀况皱眉。
    他觉得自己的观念是没有错的。
    但就表现来看,鞠子洲显然是不这样想的。
    “君子之德高,请问荀夫子所讲的,是哪一位君子?”鞠子洲问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