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东吴的分歧-《我是奉先》


    第(2/3)页

    太子沙普尔非常喜欢东方的文化,他甚至拜法正为老师,跟随法正学习东方文化。

    波斯人在治国治军的很多方面都向大汉帝国学习,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且逐步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化。

    二一六年三月,从夷洲传来消息,东吴的君主吴王孙权,突然暴病不起,无法理政,朝政交由四位辅政大臣打理,太子孙登年幼,无法监国。

    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张昭、陆逊、曹丕、潘濬,其中曹丕在弃魏投吴之后,十分受孙权的重用,委以抚军中郎将的重任。

    而且东吴远遁夷洲,曹丕等前魏旧臣也都追随孙权来夷洲拓荒,倒是不离不弃。

    潘濬则远在菲律宾,负责打理吴国在菲律宾的殖民地。

    真正在朝堂上说的算还是张昭和陆逊,其中尤以两朝元老张昭权势最重,陆逊资历浅于张昭,而且更多是在吴**队之中有威信而已。

    而曹丕则是张昭的支持者,他和一帮前魏旧臣都支持张昭,倒是与陆逊等人意见相左。

    早在孙权生病之前,曹丕就提出一项提议,拉拢辽东军阀公孙氏,以为盟友,来牵扯大汉的精力。

    虽然孙权病重不理朝政,可是曹丕认为这项工作不应该停止,而应该继续,毕竟在现今的大汉帝国治下,只有辽东的公孙氏还保留了相当的独立性。

    张昭对于这个主张也持支持态度,而陆逊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即使与公孙氏结盟,也对大局不会产生影响,而且大汉帝国断然不会容忍自己的东北方出现一个不听话的地方政权。

    最后张昭加上曹丕的分量还是大于陆逊,所以这个计划得以继续进行,张昭授权曹丕具体操作。

    现在主政辽东的是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本来应该是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继位的,不过,因为公孙康死的时候,公孙渊还不满十六岁,所以才由公孙恭接掌公孙氏。

    可是如今公孙渊已经年满十八岁了,公孙恭却丝毫还政与他的意思都没有,公孙渊早已对公孙恭充满了不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