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北伐-《我在江湖做女侠》
第(2/3)页
如果姜维在汉中,保证汉中局势稳定,邓艾就是偷渡阴平成功,也走不到剑阁,抽空带个小分队就能把他给灭了。
杨伊其实也考虑过,是不是变更战略,魏延的战术也很好,用来防御非常不错,以至于魏延死后好多年,季汉防御战略依然沿用他的办法,也一直未曾丢过土地。
不过杨伊考虑了之后,还是用姜维的战略,久守必败,所以得打防守反击战。
魏延的战略固然可以拒敌于外,但也导致这变成了双方对峙空耗国力的情况,就像是当年司马懿一直都是筑城筑城跟先丞相耗着,季汉只占据蜀地,国土狭小,而此时魏国国力是此时季汉的五倍到十倍,这么耗了几十年了,就是当年先丞相呕心沥血经营下来的家业,也有点耗不住了。
那么利用地利,占住有利地形,扼住咽喉,让对方大部队进来,主要这几个据点不失,打防守反击,如果可以歼灭过来的主力部队,接下来可以顺势下关中了。
这个战略上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只是事实是,朝中用人不当,阳安关副将蒋舒叛变,导致屯居粮草的这个重要据点很快失去,然后防守反击的战略自然也就直接破产了。
而在硬拼实力不济的情况下,策略偏激进,想利用地利打防守反击,这就有些赌国运的意思,可惜输了。
如果是先丞相统军,这种冒险的事肯定是不会做的,不过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不兵行险招,季汉确实没有多少胜魏的希望,当年先丞相希望的魏国有变,可是司马篡权这样的大变化在魏国都很快被扑灭了,
而且江东的孙吴也实在是废物,从来没有没有一次能给魏国实际性的威胁,一直都是在送经验送声望,而季汉面对的却都是强将,比如大将军姜维对面的就是号称魏之子房的钟会。
汉中太守历任中以魏延时间最长,后继者是吕乂再到王平。
只是这时姜维执政时期也不再把汉中作为军事重地,季汉战略意图已经偏向陇西,这也是时事所逼。
说是在沓中屯田,其实更像是逃难了,姜维逃难沓中是因为昔年段谷之战,声望一落千丈,加上支持者尚书令陈祗过世,姜维被召回朝中时局势已经很危机。
他想通过战功重新树立自己威信,于是上表更改汉中布防,放弃当年魏延所延续的拒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
姜维当时出兵候和,被邓艾再度击败,出战前廖化就曾苦劝姜维,此刻再有闪失,姜维将会彻底失势。
结果姜维惧怕这场战败的后果,就在前线沓中避难,而邓艾与姜维两军对持。
这也使魏军清楚了汉大将军姜维所处位置和兵力,然后邓艾就孤注一掷,召集了四郡太守联合围剿姜维,这也得到了钟会和司马昭的同意。
毕竟季汉只有十余万兵力,既然主将姜维在沓中,并且有三四万兵马屯田,那么司马昭、钟会能判断出汉中布防有漏洞就不是难事了。
沓中在汉中左侧,在军事上,的确没有汉中地理位置,毕竟沓中虽然重要,但是只要守住汉中,就等于守住了通往蜀地中心的门户,至于姜维为何要把主力驻扎在沓中,其实姜维在九伐之后,从根本上已经放弃了再从岐山进攻魏国的意图,有避难的心思,也有想在沓中养精蓄锐,之后试图改道歧山,向左大迂回,从陇西郡向东突然发起进攻,这样就可以不知不觉的绕过魏国的重兵防御,轻而易举的通过魏军的重兵防守的关口,挥师一路杀向长安,这点上,杨伊和廖化有过深谈,确定了一些。
当然姜维这招是步险棋,是在过去只有汉军进攻魏军的条件下可能实现的,只是这世间之事,常常不如人意,魏军此时改变了战略,改变了过去只防守不进攻的常态,兵分四路从金城郡、陇西郡、天水都、长安向汉军大举进攻,而日抢在姜维的前头,这使姜维当时根本反应不及,急忙挥师剑阁阻拦钟会大军。
岂料魏军还有邓艾一路绕过姜维,奇出阴平,突破江油关,直逼锦官城,季汉朝中惶惶,刘禅竟然也降了,当时而言,汉国似乎也到了穷途末路之时,边关甚至仅有姜维一路应对魏国四路大军,即是姜维在汉中据守,也是艰难,何况姜维还只是在沓中驻防。
可以肯定的是,姜维驻守沓中,犯了兵家大忌,更令姜维没有想到的是,魏国会一反常态,变过去只防不攻为主动四路出击,这正是汉国在战略判断上出现了致命的失误,与在什么地方驻防没有多大关系,乃气数已尽,非姜维战略错误之过也。
杨伊和廖化深谈,也知姜维去沓中屯田还有原因之一就是避祸,这是当时秘书郎郤正给姜维出的主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