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乡试七-《林羽之穿越日常》


    第(1/3)页

    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一定会承受天命。

    这可就是赤裸裸的歌功颂德了。皇上首当其冲的承天命之第一人,自然是大德之人,福禄寿享。

    而自下之人自是应该从效之。

    儒学强调的,从内而起,修养本身,提高本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瓜熟蒂落地取得自己应当取得的一切。

    林羽之只能“呵呵”了,接着乖乖做题吧!不能马虎呀,这道题比刚才那个一道题更要慎重为之。

    这不会歌功颂德的人当不了官啊!

    须知,这可是顺天府乡试,可不是别的省府乡试。皇上说圣意阅卷,那就是要提取调阅的。考官既然出了这样的题目,那自然用意十分明显,不仅仅是考题,更是做给皇上看的,也是对天下学子的一个变相的昭示。

    称颂皇上圣德贤明,这是为官者、学子们应该做的。

    皇上英明神武,自然下面的百姓不知道,要文武百官、莘莘学子代为称颂、传扬。

    皇上如果调阅,此题做得不好的,岂不是触犯圣上?

    哎,这科举考的不仅仅是文章,更有人心啊!

    林羽之的这些念头也不过须睨之间,少顷间已进入沉思。这怎样捧赞也是有学问的,过一分则嫌繁,少一分则嫌简。不可白不宜直,要不着痕迹,更不流于俗。这话怎样说,文怎样做?也是很考验功力的。

    “圣人有誉于天下,理可必也。”开始破题。先哲们的美好声誉布满天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文题中的“必”在前,破题时将“必”字放到后面,表述的顺序是由果推因的顺序,指出其为然性。

    “夫名者,名其德也,有大德矣,名安能去之?”承题。

    美好的名望,是因为其道德品行美好而出名的。有伟大品德的人,好的名望怎么会离开呢?

    “且夫圣人不贵名,亦不逃名。......”起讲。此有四句,各具职责,完成了起承转合的全过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