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第一个问题,就展示了这两位同志,那是真的专业啊。在高振东面前,激光方面他们也许心理上露点怯,但是光学方面的基础,的确扎实。 两位同志一边说,一边把自己的计算过程递给了高振东,似乎是想请他指正指正。 拿着这份计算过程,高振东这下子不准备节约抽奖次数了。 系统,给我搜! 结果不出他所料,当年和网友对喷的战果还是很丰硕的,一本80年代出版的激光陀螺仪专业教材出现在了他的存储库里,还是五道口出的。 4次都花了,也不在乎剩下这一次了,毕竟他是准备马上就要拿出一部分来用的,给我转手写! 看着存储库里一大摞自己笔迹的手稿,高振东颇为自得。 两位原研所的同志,看着高振东仔细的翻看着自己的计算手稿,心情忐忑,开山鼻祖亲自指导,不知道这第一份卷子答得怎么样啊。 他们以为高振东在看自己的手稿,因为高振东一边看,还一边和他们交流几句。 其实高振东是在存储库里翻看激光陀螺仪的书,一心二用嘛,对他来说不稀奇。 书里的内容很多,也很专业,好在高振东脑瓜子经过系统强化,短时间之内不说完全搞懂,但是看个大概是没问题的。 就这么一心二用了一会儿之后,高振东找到问题所在了。 这两位同志不愧是原研所的专业技术骨干,算的东西一点儿问题没有,之所以出现这个结果,是因为自己原本提出原理的时候,信息来源是脑袋里诸如百科维技之类非专业信源的一鳞半爪,非专业信源嘛,出点问题是正常的。 比如这一次,问题就在于干涉测量光程差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不是精度最高的办法。 这些非专业信源充分发挥了新闻学的魅力,说技术的时候,说的是最简单的那种,说到精度的时候,却嫁接了另一个技术的最高精度。 张冠李戴了属于是。 百科误我!维技坑爹! 找到问题就好办了,圆回来不是问题。 专业书籍对坑爹信源,优势在我! 高振东把主思绪从存储库里退出来,合上了对方的手稿。 两位同志知道这是有结论了,求知的目光紧盯着他。 “嗯,你们的计算没有问题,干涉的确是达不到那个精度。” 光干涉方法测量光程差,需要比较大的光环路来获得足够大的光程差,以使得光干涉条纹出现明显移动,这在体积有限的实用陀螺仪里,是很难办到的,这也是Sagnac效应早就被发现了,却一直没有光学陀螺仪实用的原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