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很多事情,积重难返之后,看得见和改得了,完全是两码事。 在这方面,几十年后有一个鲜明的例子,猪母和濒海战斗舰这一对卧龙凤雏,在立项之初并非没有反对者,但是这并没有什么鸟用,反而反对者还自杀了~~~~~~ 最终这个紧急事态报告,没有改变任何事情,花旗的装备发展,依然按照原有的路线,“坚定”的走了下去。 至于驻交趾空军面对可能大量出现的无线电近炸引信威胁一事,更没有翻起任何的波浪,死的是飞行员,又不是国会山。 —— 又是一个星期二,高振东在京城工大的61号教室,正盯着同志同学们进行网际传输协议簇的开发,这东西离呱呱落地,越来越近了。 高振东刚刚解决完两位同学关于某协议具体细节的分歧,一抬头,看见柳教授站在自己面前。 “哈,柳教授,怎么,又有好东西给我看?”他主动出击,主要是这几次柳教授来找自己,基本上都是这么一个情况,他决定替柳教授节约一点时间。 “不是不是,这一次,是来咨询你意见的,哈哈。” “咨询意见?什么东西?走走走,我们去门外说。”既然不需要去靶场或者实验室,那就就地解决。只是这里人多嘴杂,多多少少还是要考虑到纪律,门外正好。 高振东和柳教授来到门外,柳教授拿出一张图。 周围的人远远的被请开,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私密空间。 “你看,我寻思了这么一个结构,你看怎么样?我觉得这样能获得更高的射击速度,而且还没有让机械部件太过逼近极限,是一条路子。” 高振东接过图纸,仔细看了起来。 这是一张弹炮合一系统中“炮”这部分的示意图,很明显,柳教授也是刚刚想起这条路子,还没有往实际的在研装备中放,而是先来找高振东商量。 不论是内源还是外源加特林,其射速主要取决于转速和散热,而这两个参数,都是有一定的上限的,要不然6管加特林也不会一般到了6000发/分钟左右就上不去了。 “提高射速?是为了什么?” “为了提高命中率,弹幕射击直接命中,自然是弹幕越密越好。所以才想了这么一个路子。”柳教授道。 “原本的6500发/分的速度之下,达不到射击指标要求?”高振东有些奇怪,按说不至于啊。 “没有,能是能的,不过面对超音速导弹的时候,就有些吃力。”柳教授想得挺远。 高振东点点头:“你说的这个,倒也没问题,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十年内,基本上这类导弹的威胁都不大,我倒是觉得可以暂时不考虑这件事情,把指标拔得太高,会影响到你们出成果的速度吧。”花旗佬除了铁炸弹还是铁炸弹。 “嗯,你说得没错,我就是想看看能不能顺便研究一下,哪怕作为技术储备也好。”柳教授很清楚,中途改变指标是科研的大忌,特别是提升指标要求,朝三暮四几乎是所有科研人员都很反感的情况,所以才说只是作为技术储备。 高振东这才放下心:“如果只是想讨论讨论,顺带研究,倒也还行,不过我觉得这种方案用到近防上面,不大合适啊。” 柳教授的图纸,是把位于炮塔正中,炮轴线穿过炮塔旋转圆心的炮,搞成两门,两门625炮一左一右,位于炮塔两边。 也就是最简单的大力出奇迹方案——堆数量,一门炮射速不够是吧?我上两门! 射速几乎直接翻倍,算是一种常见且易行的性能提升手段。 但是这种手段用在这里的确不是非常合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