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墨门-《佛子北风行》
            
            
            
                
    第(2/3)页
    谁知适逢困在陈蔡之地,一行人被困在陈蔡之地十余日,最后,连野菜都没得去挖了,正当大家饥肠辘辘,哀嚎不已的时候,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路,偷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回来,孔子这时也不再讲究这个不吃那个不吃了,这些天早就饿得两眼冒金星,哪有那么多屁话,直接用手抓起来就吃,直到自己吃得满嘴流油,再也吃不下了才算罢休,后来,子路又去抢了人家的衣服,拿衣服换了酒带回来,孔子也不问酒的来历,装聋作哑端起碗来就喝。
    后来,又有一次,诸侯国的国君请孔子去讲学,他又摆出那副道貌岸然的君子风范来,席不摆正不坐,肉切得不方正不吃。
    对于孔子这般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本事,他的得意门徒子路极为不解。
    “夫子,为何你老人家能人前一套,人后又一套,川西艺人变脸之绝技与夫子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望尘莫及,还望夫子不吝赐教。”
    孔子淡然一笑,缓缓伸出了四根手指,“偷生讲义。”
    “怎么说?”
    “当初没外人,咱们都是知根知底的自己人,不用讲究那么多,当初不顾廉耻地喝酒吃肉,只是为了苟且偷生地活下来,然而,如今当着君主的面,当着芸芸众生的面,就不能像当初那般不要脸了,我要高台教化他们,让他们去学习仁义廉耻。”
    ……
    对于儒门圣人的种种行径,后世的孝子贤孙自然会替他去洗地,但要想真正看清一个人的品行,不要听他是怎么说的,而是要看他是如何做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儒门圣人还有诸多言行不一的事迹,为当时世人所诟病,更为各国诸侯所不齿,以至于游遍了列国,竟未受到一人待见他,没有得到任何一国国君的任用,最后只落得个惶惶然若丧家之犬的悲凉境地,灰溜溜地回到了老家。
    儒门将这种恬不知耻,奴颜婢膝的风气发扬光大,以至于如今世人少有铁骨铮铮之辈。
    正是由于儒门圣人以上种种不堪的劣迹,使得本来投身于儒门深修的墨子,对其产生了严重的鄙视与质疑,他认为儒门所倡导的仁爱是虚伪的,是有阶层之分的,儒门所说的“仁爱”,只是对君主,士大夫而言的仁爱,但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则直接被无视。
    虽然他只是贵族中最底层的士族,但丝毫不妨碍他鄙夷比他更低的平民百姓,在他眼中,黎民百姓不过是些“小人”而已,小人只有克己守礼,奉养权贵的份。
    世生万物,啥鸟都有。
    墨子耻于与儒门这般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为伍,决意跳出儒门自立门户,由此创立了墨门,也拉开了儒墨两家旷日持久的“儒墨论战”。
    稷下学宫门前,你方唱罢我登场,辩论得热火朝天。
    儒门的礼制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们认为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墨子则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提倡众生博爱平等。
    墨门认为不管是平民、贵族,还是国君都应一视同仁,从天子、国君再到各级的官吏,都应该择贤而立,追求的是无等级无差别的平权社会,只有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社会才不会出现以强凌弱,以贵傲贫的现象。
    ……
    老话说,木不钻不透,话不说不明,通过在稷下学宫旷日持久的辩论中,天下的士子,百姓们自然选边站队,由此,形成了非儒即墨,天下两分的局面。
    ……
    稷下学宫位于当时齐都的稷门附近,由稷下学宫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任学宫祭酒,荀子虽然也是儒门的门生,但他与墨子一样,不唯上,不唯书,特立独行,提出了很多与儒门背道而驰的观点,虽然他以孔子的门生自居,但很多儒生却对他恨之入骨,不承认他是儒门的门生,骂他是儒门的败类,更是极尽其能无所不用其极地去攻击诋毁他,但奈何荀子与他们相比,如明珠宝玉与土鸡瓦狗之别,也才有了荀子三进三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经历。
    不过,令诸多儒门寒士恨得牙根痒痒的是,荀子教出了李斯与韩非两位治国大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