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叙灾情-《残暴王爷的黑月光》
            
            
            
                
    第(3/3)页
    听到这儿,下首大臣议论纷纷,无不感慨这办法好。
    给了粮食可不成,今日吃完了,明日肚子还要饿得。
    而那些本就破败的屋舍也要翻修,倒不如用管饭的方式找流民去做工。又把屋舍修好了,又省了一笔银子。而流民也填饱了肚子,暂且不用担心未来的生活。
    土木工程可不是小事,一来二去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眼看着就要入冬了,即便旱情延续到那时,也未必有盛夏严重。
    即便旱情依旧,到那时朝廷已经拨款拨粮,建康之危也就不是个问题了。
    “城中百姓无处可去,官府便发布通告,令百姓们如常过节庆贺。为准备中秋节,城中百姓走上街头,一时间整个建康都热闹非凡,每日雇佣的流民数量暂不可计数。一些愿意回原籍的已经被遣送回家。而一些愿意留在建康的,则在城外征集了荒村,令流民兴造房舍。直到这信函送达上京之前,建康危难已解。不仅流民们有了去处,可以做工,而建康也未受到任何影响。百姓们安居乐业,仿佛不知灾情为何物。”
    仁孝帝沉默了许久,才说:“这些都是武德王的功绩?”
    那人摇了摇头,说:“武德王只在抵达建康当日后面,之后便不见踪影。据说,是不喜建康吵杂,去了别院小住。信函中所写,多处都提到一名叫张衡的官员。”
    “张衡?倒是有些印象。”仁孝帝偏头看向身边的李常在。
    李常在上前,在他耳边说:“是位写了《治蝗论》的官员,本在坪洲做官,被特招入京,随姚侍郎等人一起去了瀛洲。”
    “原来是他。”仁孝帝对这个叫张衡的倒是有几分印象。为人木讷,不知变通,因还有几分才学,他这才将人送去了瀛洲。至于他能有什么造化,全看是否足够幸运了。没准一个不小心,死在半路也有可能。
    “看来十七弟倒是看重此人。”		
      
    第(3/3)页